- 张小庆;李淑蓉;苏炳银;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相关去糖化酶(DJ-1)蛋白在有丝分裂期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其对细胞有丝分裂启动的影响。方法 利用诺考达唑将肿瘤细胞HeLa和非肿瘤细胞HEK293T阻断在有丝分裂期,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比较DJ-1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期和分裂间期的表达差异;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J-1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分布情况;利用siRNA敲低HeLa细胞中的DJ-1基因,通过双胸苷阻断释放法同步化细胞,观察DJ-1敲低对细胞有丝分裂启动的影响。结果 DJ-1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期的表达量比分裂间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J-1蛋白在有丝分裂期未分布于中心体、着丝粒、微管及染色体上,其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与对照组相比,在双胸苷阻断释放10、11、12、13 h时,DJ-1敲低组有丝分裂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J-1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期的表达量高于分裂间期,其在有丝分裂期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DJ-1蛋白表达下调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启动延迟。
2025年04期 v.20;No.101 541-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裴娇娇;张曼丽;腊晓琳;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卵巢颗粒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 将人卵巢颗粒细胞肿瘤细胞系(KGN)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Model组和不同浓度MT处理组(Drug组),以筛选MT最佳干预浓度,并进一步验证MT的作用机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BODIPY 581/591 C11脂质过氧化探针和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DCFH-DA)分别检测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ROS)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Model组相比,Drug组抗氧化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ROS水平下降(P<0.05),BODIPY 581/591 C11绿色荧光强度减弱;透射电镜观察显示,Drug组线粒体嵴结构破坏、空泡化及外膜破裂等线粒体损伤部分减轻。与M+DFO组相比,M+Fer-1组SLC7A11、Nrf2和GPX4表达水平升高(P<0.05),BODIPY 581/591 C11绿色荧光强度减弱,ROS水平下降(P<0.05)。与M+Drug组相比,M+Inhibit+D组SLC7A11、Nrf2、GPX4表达水平升高(P<0.05),BODIPY 581/591 C11绿色荧光强度减弱,ROS水平下降(P<0.05);M+Active+D组SLC7A11、Nrf2、GPX4表达水平下降(P<0.05),BODIPY 581/591 C11绿色荧光强度增强,ROS水平升高(P<0.05)。结论 MT通过增强抗氧化蛋白SLC7A11、Nrf2和GPX4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和ROS水平,从而减弱KGN细胞铁死亡损伤,提示MT在POI干预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2025年04期 v.20;No.101 545-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耀丹;杨旭红;杨东东;
目的 初步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相关激酶7(NEK7)对海人酸诱导的慢性癫痫小鼠易感性的调控作用,以期揭示癫痫新的调控治疗靶点。方法 首先在海人酸诱导的慢性癫痫小鼠模型中,应用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EK7表达部位及蛋白表达水平;为了明确NEK7是否调控癫痫发作,通过构建NEK7重组腺相关敲减病毒,改变海马NEK7内源性表达水平;在海人酸诱导的慢性癫痫小鼠模型中,观察小鼠行为学及场电位(潜伏期、频率)变化。结果 癫痫中,NEK7表达于海马神经元锥体细胞层,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内源性抑制海马内NEK7蛋白水平,能有效减轻癫痫发作,延长发作潜伏期,减少自发性癫痫发作频率。结论 NEK7能调控癫痫发作的易感性,参与癫痫发生发展,对癫痫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2025年04期 v.20;No.101 55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倩颖;龚劲雯;戴婷;苏炳银;赵海霞;
目的 探究浦肯野细胞特异性敲除Foxp1对小鼠小脑半球浦肯野细胞及树突棘的影响。方法 选取小脑浦肯野细胞特异性敲除Foxp1小鼠作为实验组,Foxp1未敲除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3只。通过尼氏染色观察两组小脑半球简单叶(Sim)、小脑上脚CrusⅠ(CrusⅠ)、小脑上脚CrusⅡ(CrusⅡ)、旁中央小叶(PM)、椎体结合部(Cop)5个小叶的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标记两组小脑半球浦肯野细胞;使用高尔基染色技术检测两组小脑半球浦肯野细胞树突棘。结果 小脑浦肯野细胞特异性敲除Foxp1对小鼠半球区域小脑周长和分子层面积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脑半球浦肯野细胞数量均减少,其中CrusⅠ、CrusⅡ、Cop区域的浦肯野细胞数量减少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脑半球浦肯野细胞的树突棘增多(P<0.05)。结论 转录因子Foxp1编码基因的缺失可影响小脑半球浦肯野细胞及树突棘数量。
2025年04期 v.20;No.101 556-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曾佑琴;王强;杨凯雯;夏宏;黄炼杰;
目的 构建并表达RBD-Ferritin原核表达质粒,优化重组蛋白RBD-Ferritin诱导表达条件及纯化鉴定方法。方法 利用柔性linker依次将RBD_(D614G)、RBD_(BA.1)和Ferritin串联,Flag和6×His标签连接至Ferritin碳端,插入至pET32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2a-RBD_(D614G)-RBD_(BA.1)-Ferritin-Flag-6His并转化入BL21(DE3)大肠埃希菌的感受态细胞中,通过优化诱导过程中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0、0.2、0.4、0.6、0.8、1.0 mmol/L)、时间及温度(25℃诱导3、6、9 h; 15℃诱导12、24、36 h),确定重组蛋白RBD-Ferritin的最佳诱导条件。经Ni-NTA镍柱纯化后的RBD-Ferritin蛋白溶液置于透析袋中,分别用含6、4、2、1 mol/L尿素的复性缓冲液进行复性。结果 经PCR及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出RBD-Ferritin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菌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BD-Ferritin,诱导的RBD-Ferritin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91 kDa,且在IPTG终浓度为0.4 mmol/L,25℃诱导6 h时表达量较高。结论 成功构建RBD-Ferritin原核表达质粒,且优化表达条件后可获得产量较高的重组蛋白RBD-Ferritin。
2025年04期 v.20;No.101 560-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玉林;丁俊丽;霍绍虎;丁圣刚;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 (OH) D_3]、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11例重症MPP患儿(病例组)和107例轻症MPP患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后根据预后情况将病例组患儿分为预后不良亚组(n=26)和预后良好亚组(n=85)。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时血清25 (OH) D_3和IL-21水平、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并分析血清25 (OH) D_3、IL-21水平与PCIS、PSI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预后不良亚组和预后良好亚组入院时一般资料、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25 (OH) D_3、IL-2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例组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病例组患儿入院时血清25 (OH) D_3、IL-21、CRP、IL-6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25 (OH) D_3水平、PC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21水平、PS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25 (OH) D_3水平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与PSI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IL-21水平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患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率为23.42%;预后不良亚组血清25 (OH) D_3水平和PCIS评分均低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血清IL-21、CRP、IL-6水平和PSI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 (OH) D_3、IL-21、CRP、IL-6水平均为重症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清25 (OH) D_3联合IL-21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均高于25 (OH) D_3、IL-21、CRP、IL-6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 血清25 (OH) D_3和IL-21水平与重症MP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2025年04期 v.20;No.101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孙小琴;巩固;杨海红;文艺;吴畏;孙阳阳;代雪梅;任玲;袁利邦;
目的 探索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5年1-3月在某医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术中静脉泵注0.25 mg/(kg·h)的生理盐水;试验组术中静脉泵注相同速率的艾司氯胺酮,术后以0.015 mg/(kg·h)的剂量将艾司氯胺酮加入到镇痛泵中;两组其余麻醉管理方式均相同。在术前1 d(T0)和术后1 d(T1)、3 d(T2)、7 d(T3)采用ICFS-10疲劳评分量表对患者疲劳状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POFS发生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T0~T3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游离色氨酸浓度;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谵妄、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T1~T3时的POFS发生率、TNF-α、IL-6和游离色氨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T0相比,两组在T1~T3时的TNF-α、IL-6及游离色氨酸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POFS的发生率,减少血清TNF-α、IL-6和游离色氨酸浓度。
2025年04期 v.20;No.101 569-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付国川;刘锐;冉红梅;潘涛;
目的 研究左金丸联合三联疗法对胃早期肿瘤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根除HP的临床疗效,为其根除HP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查并诊断为胃早期肿瘤伴HP感染的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金丸组(n=80)与铋剂组(n=87)。ESD术后左金丸组采用左金丸联合三联疗法进行HP根除治疗,铋剂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进行HP根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根除治疗成功率、胃肠道不适症状及溃疡愈合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病变部位、溃疡面积、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铋剂组比较,左金丸组术后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中腹泻、便秘和腹胀评分均降低(P<0.05)。术后4周复查手术创面,左金丸组较铋剂组溃疡面积减小,S期溃疡愈合率及溃疡愈合质量增高(P<0.05)。结论 左金丸联合三联疗法对胃早期肿瘤伴HP感染患者行ESD术后根除治疗的根除率与铋剂四联疗法相当,胃肠道不良症状得到改善,且可有效促进术后溃疡的早期快速愈合。
2025年04期 v.20;No.101 573-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白川;肖娟;白婷;罗轩;郭宁;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R)-203、miR-27b、miR-152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对介入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AMI患者为病例组,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n=30)、中度狭窄组(n=55)和重度狭窄组(n=27);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或全因死亡,分为预后良好组(n=70)和预后不良组(n=42);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12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203、miR-27b、miR-15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清miR-203、miR-152水平下降,miR-27b水平上升(P<0.05);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miR-27b水平依次上升,miR-203、miR-152水平依次下降(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miR-203、miR-152水平下降,miR-27b水平上升(P<0.05);miR-203、miR-27b、miR-152是影响AMI患者介入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miR-203、miR-27b、miR-152三者联合预测AMI患者介入术后预后的AUC为0.973,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miR-203、miR-152水平下降,miR-27b水平上升,三者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三者联合对AMI患者介入术后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20;No.101 577-580+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佳君;秦晓;李雨辰;何娅;郑岩;
目的 探究微小RNA-138-5p(miR-138-5p)调控SMAD蛋白5(SMAD5)表达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miR-138-5p、SMAD5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38-5p与SMAD5的关系。将HKF细胞分为Control组、miR-NC组、miR-138-5p-mimics组、miR-138-5p-mimics+pcDNA组、miR-138-5p-mimics+SMAD 5组;检测HKF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miR-138-5p与SMAD5存在核酸结合位点。人瘢痕疙瘩组织和细胞中SMAD5 mRNA、SMAD5蛋白表达升高,miR-138-5p表达降低(P<0.05)。与miR-NC组相比,miR-138-5p-mimics组SMAD5、Cyclin B1、MMP-2、MMP-9、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及EdU阳性率、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降低,miR-138-5p、E-Cadherin水平升高(P<0.05);与miR-138-5p-mimics+pcDNA组相比,miR-138-5p-mimics+SMAD5组SMAD5、Cyclin B1、MMP-2、MMP-9、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及EdU阳性率、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升高,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过表达miR-138-5p通过靶向下调SMAD5抑制HKF增殖、迁移和侵袭。
2025年04期 v.20;No.101 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任逢春;方妤;廖华强;
目的 应用双时相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ABCD2评分,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闭塞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灌注状态,并分析其对继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单侧MCA重度狭窄/闭塞TIA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ABCD2评分评估卒中风险。根据发病后6个月内是否继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分为继发AIS组(n=9)和未继发AIS组(n=2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ABCD2评分和双时相3D-ASL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值、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流量差值(ΔCBF),分析双时相3D-ASL各参数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继发AIS组在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 s和2.5 s的患侧CBF、rCBF及ΔCBF均低于未继发AIS组(P<0.05);继发AIS组ABCD2评分高于未继发AIS组(P<0.05)。ASL参数中PLD 2.5 s患侧CBF、患侧ΔCBF及rCBF与ABCD2评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双时相3D-ASL联合ABCD2评分可无创、定量评估单侧MCA重度狭窄/闭塞性TIA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血流储备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有助于早期识别卒中风险因素,为TIA患者风险分层管理和预防性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2025年04期 v.20;No.101 58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娅;侯晓钰;李家瑶;汪廷;李娜;
目的 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与高龄孕妇糖、脂类代谢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并住院分娩的高龄孕妇3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n=24)、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n=183)、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n=71)、肥胖组(BMI≥28.0 kg/m~2,n=30)。比较4组高龄孕妇孕期血糖、血脂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 4组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 h血糖、OGTT 2 h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妊娠不良结局、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TC、TG、LDL-C均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肥胖组空腹血糖、OGTT 1 h血糖、OGTT 2 h血糖均高于正常体重组,TC、LDL-C均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低体重组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结论 高龄孕妇孕前异常BMI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孕前应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孕期重视血糖、血脂监测,实施个体化营养指导,提倡精准化围产期保健。
2025年04期 v.20;No.101 59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帅;赵乐妍;赵天雪;秦美玲;
目的 基于Lasso-Logistic分析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7例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将其分为不良组(n=51)与良好组(n=76)。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自变量,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与良好组相比,不良组年龄>70岁、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并发肺部感染、吞咽障碍程度(4~5级)占比均较高(P<0.05),BMI值较低(P<0.05)。Lasso-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并发肺部感染、吞咽障碍程度(4~5级)均为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变量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在风险轴上获得个体营养不良的预测风险。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95%CI:0.728~0.871);校准曲线结果提示,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数量、并发肺部感染、吞咽障碍程度均为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20;No.101 595-598+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倩;谭为;单新洁;徐玮;
目的 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和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阳性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收治的SLE患儿106例作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并发肝损伤分为肝损伤亚组(n=24)和无肝损伤亚组(n=82)。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儿童1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1P、HMGB1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EBV-DNA水平;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肝损伤亚组血清S1P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无肝损伤亚组(P<0.05),血清HMGB1水平、EBV-D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和无肝损伤亚组(P<0.05)。肝损伤亚组TBIL、AST、ALT、LDH、GGT和ALP水平均高于无肝损伤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1P与TBIL、AST、ALT、LDH、GGT和ALP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HMGB1和EBV-DNA与上述肝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水平升高和EBV-DNA阳性为SLE并发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1P水平升高为SLE并发肝损伤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表明,血清S1P、HMGB1、EBV-DNA单独诊断SLE并发肝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889、0.854,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26,显著高于任一指标单独诊断(Z=2.486、Z=2.575、Z=2.534,P<0.05)。结论 SLE并发肝损伤患儿血清中HMGB1水平及EBV-DNA阳性率显著升高,S1P水平显著降低,三者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联合检测对SLE患儿并发肝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2025年04期 v.20;No.101 599-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娴;黄潇苇;陶春妃;孙悦珊;
目的 探究血清维生素B12(Vit B12)及25羟维生素D[25(OH)D]对减重手术患者代谢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2月至2024年6月1 208例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资料,测定患者血清Vit B12及25(OH)D水平,根据是否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肥胖症组(n=706)和肥胖症并代谢综合征(MS)组(n=502),对比两组临床资料、血清Vit B12及25(OH)D水平,分析血清Vit B12及25(OH)D水平与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影响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it B12及25(OH)D预测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价值。结果 肥胖症并MS组合并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高TG症、低血清HDL-C症、BMI、WC、SBP、DBP、FBG、2hPG、血清TC、TG、LDL-C水平高于肥胖症组(P<0.05),血清HDL-C水平低于肥胖症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it B12及25(OH)D水平低于肥胖症组(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Vit B12及25(OH)D与SBP、DBP、FBG、2hPG、TC、TG、LDL-C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SBP、DBP、FBG、血清TC、TG、LDL-C水平是影响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因子(P<0.05),血清HDL-C、Vit B12、25(OH)D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Vit B12及25(OH)D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敏感度为71.12%、74.10%、86.05%,特异度为69.12%、72.09%、68.84%,AUC为0.772、0.804、0.872,联合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血清Vit B12及25(OH)D水平与多重代谢危险因素呈负相关,且对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20;No.101 604-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孙文滨;郭欣;陆皓东;杜静海;
目的 对比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激素替代疗法、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在唐山中心医院就诊的186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3例。两组均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对照组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试验组采用TSH抑制疗法。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旁腺激素(PTH)]、骨代谢指标[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血钙水平、病情相关指标[甲状腺球蛋白(Tg)、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6(CD44v6)、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免疫功能[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试验组TSH、T4、T3水平低于对照组,FT4、FT3、PTH、CD3~+、CD4~+、CD4~+/CD8~+及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CD44v6、Tg、sIL-2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β-Crosslaps、PI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激素替代疗法相比,甲状腺癌术后采用TSH抑制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预防术后低钙血症发生,改善免疫功能,但两种治疗方案对骨代谢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在安全性、复发率方面的作用效果相似。
2025年04期 v.20;No.101 609-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美;王建华;程熠;宫晨;李定宇;
目的 探讨在无均整器模式下使用固定野调强与容积旋转调强进行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24年8-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无均整器模式下采用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结果 FF-IMRT和VMAT的靶区平均剂量、最高剂量、V95%、V105%、V110%、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适形性指数(C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IMRT和VMAT的直肠、膀胱、小肠、股骨头和骨髓的平均剂量、V20%、V30%、V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的最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和FF-IMRT的治疗时间分别为(182.55±6.78)和(495.95±29.84)s,机器跳数(MU)分别为(965.20±65.03)和(1 364.05±7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均整器模式下,FF-IMRT和VMAT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但VMAT能提供更优秀的靶区剂量分布,降低重要器官平均剂量,且治疗时间更短。
2025年04期 v.20;No.101 614-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祁继杰;潘昊;李心怡;谢永鹏;骆继业;王言理;
目的 观察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部分细胞因子、常用临床生物标志物及重症评分对早期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探讨对早期脓毒症患者预后最具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病例,70%作为发现队列,30%作为验证队列。将所有变量分为3组,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并筛选出最佳预测变量,通过取交集方式获得最具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结果 最终纳入脓毒症患者405例。28 d存活273例,死亡132例,病死率为32.59%。基于发现队列数据采用7种变量筛选模式,在纳入综合变量后所构建模型在验证队列的AUC为0.888以上。通过取交集方式获得对预后最具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包括: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合并肺部感染、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部分细胞因子对早期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不大,以年龄、WBC、CRP、Lac、合并肺部感染、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构建的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能够较好预测早期脓毒症患者预后。
2025年04期 v.20;No.101 619-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静敏;杨凤文;董小伟;王艳;
目的 探究血清Gremlin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68例CKD患者为试验组,肾功能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CKD分期分为CKD1~2期组(n=35)和CKD3~5期组(n=33),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血清Gremlin1、IL-6水平;试验组根据随访6个月期间是否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分为预后良好组(n=54)及预后不良组(n=14),比较不同预后组血清Gremlin1、IL-6水平,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Gremlin1、IL-6水平检测对CKD患者预后早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试验组WBC、Hb、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Gremlin1、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CKD1~2期组患者比较,CKD3~5期患者血清Gremlin1、IL-6水平较高(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Gremlin1、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Gremlin1、IL-6水平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可作为CKD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0.745、0.956。结论 CKD患者血清Gremlin1、IL-6水平异常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CKD患者预后早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20;No.101 625-627+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林静;齐路霞;慕竹青;
目的 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双靶向、单靶向联合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0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接诊的7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8),全部患者均行卡培他滨化疗治疗,对照组采取联合吡咯替尼治疗,共4个疗程,观察组采取联合吡咯替尼+伊尼妥单抗治疗,共4个疗程。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CA153、CEA)、炎症因子指标(IL-6、TNF-α、IL-10)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6.49%,高于对照组65.79%(P<0.05);治疗后,观察组CA153、CEA、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伊尼妥单抗联合吡咯替尼的化疗方案治疗有一定疗效,能有效调控炎症反应,且不会额外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2025年04期 v.20;No.101 628-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翼;周瑜;时正雨;吴桂辉;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PTB)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发生结核潜伏感染(LTBI)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89例活动性PTB患者(指示病例)及261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家庭密切接触者外周静脉血行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统计LTBI检出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家庭密切接触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随访1年,比较确诊LTBI者中接受与未接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进展为活动性PTB的比例。结果 261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中确诊LTBI 70例(检出率为26.82%,LTBI组),未感染191例(NLTBI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指示病例有症状(OR=2.330,95%CI:1.488~3.650)、家庭密切接触者年龄≥60岁(OR=1.634,95%CI:1.051~2.540)是LTBI发生的危险因素;室内通风良好(OR=0.660,95%CI:0.477~0.914)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良好(OR=0.490,95%CI:0.281~0.854)是LTBI发生的保护因素。随访1年后,接受预防性治疗的LTBI者(n=32)活动性PTB感染率低于未接受者(n=38)(0.00%vs 13.16%,P<0.05)。结论 指示病例存在症状及家庭密切接触者高龄(≥60岁)是家庭密切接触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建议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以降低LTBI感染风险。确诊的LTBI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可有效降低其进展为活动性PTB的风险。
2025年04期 v.20;No.101 632-635+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利娴;赵志红;李大龙;王晓静;柴巧英;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对照组(无斑块病变,11例)和斑块组(83例),斑块组进一步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结果分为易损斑块亚组(43例)和稳定斑块亚组(40例)。比较各组sdLDL-C、Lp-PLA2及miR-2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dLDL-C、Lp-PLA2及miR-21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各组间sdLDL-C、Lp-PLA2及miR-2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dLDL-C、Lp-PLA2及miR-21水平均低于稳定斑块亚组和易损斑块亚组(P<0.05),且稳定斑块亚组sdLDL-C、Lp-PLA2、miR-21水平低于易损斑块亚组(P<0.05)。sdLDL-C、Lp-PLA2及miR-21联合检测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检出灵敏度为95.35%、特异度为96.08%,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3项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95%CI:0.825~0.983)。结论 sdLDL-C、Lp-PLA2及miR-21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sdLDL-C、Lp-PLA2及miR-21联合检测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04期 v.20;No.101 636-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丽;张雨露;宋田田;周亮;李行星;李莉;
目的 探究激励式信念干预(MBI)联合渐进式训练方案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行关节镜下ACLR的9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实施常规康复运动训练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实施MBI联合渐进式训练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内旋、外旋角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LKSS)评分差异。结果 术前1 d,两组患者SAS及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1个月,观察组SAS及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最大屈伸、内旋、外旋角度及L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最大屈伸、内旋、外旋角度及LK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R患者应用MBI联合渐进式训练方案可有效缓解焦虑和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
2025年04期 v.20;No.101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岩;邵永;
目的 评估腹腔镜辅助下两种术式(改良Swenson术与Soave术)对小儿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HD)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8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短段型HD患儿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接受腹腔镜下改良Swenson术治疗的患儿纳入Swenson术组(n=40),接受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治疗的患儿纳入Soave术组(n=40)。观察两组患儿围术期指标、术后肛门功能、排便频次、排便状况与肠道菌群指标水平,统计术后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Swenson术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Soave术组少(P<0.05);Swenson术组患儿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高于Soave术组(P<0.05),且Swenson术组患儿排便频次<5次/d、自主排便的比例高于Soave术组(P<0.05);术后3个月,Swenson术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Soave术组,大肠杆菌水平低于Soave术组(P<0.05);Swenson术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Soave术组更低(P<0.05)。结论 与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比较,改良Swenson术治疗小儿短段型HD的疗效更佳,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且能有效改善患儿肛门功能与肠道菌群,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
2025年04期 v.20;No.101 646-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房江月;江兵;陶岳峰;查洁;
目的 探究颈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与传统术式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安庆市立医院治疗的82例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对照组(n=39)和试验组(n=43),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时,试验组颈椎JOA标准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ND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短期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加速症状缓解,但需注意植入物相关风险及邻近节段退变倾向,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2025年04期 v.20;No.101 650-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韩贤珍;高雪艳;孙欣祖;韩冰;
目的 明确影响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术后脱机困难的关键因素并构建精准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5年1月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行高血压脑出血急救术的2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例纳入建模组,87例纳入验证组,建模组根据是否脱机成功,分为成功组(n=110)与困难组(n=91),分析比较两组患病、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术后脱机困难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结果 两组患者除性别、脂肪肝、糖尿病、吸烟、饮酒、手术时长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不全、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术后脱机困难的危险因素,氧合指数(OI)是发生脱机困难的保护因素;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与准确性较高。结论 心功能不全、年龄、APACHE-Ⅱ、NLR及OI是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术后脱机困难的影响因素。
2025年04期 v.20;No.101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吴璇;叶翠燕;叶晓蕾;
目的 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儿内科收治的279例R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并发PB分为PB组(n=81)和非PB组(n=198)。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RMPP患儿并发PB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百分比(L%)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RMPP患儿并发PB的预测价值。结果 279例RMPP患儿并发PB共81例,发生率为29.0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持续时间延长、有胸腔积液、有肺不张/肺实变、全血N%及血清LDH、D-D、PCT水平升高为RMPP患儿并发PB的危险因素(P<0.05);全血L%水平升高为其保护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N%、L%、LDH、D-D、PCT联合检测预测RMPP患儿并发PB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P<0.05)。结论 RMPP患儿并发PB的风险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联合检测N%、L%、LDH、D-D、PCT对RMPP患儿并发PB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5年04期 v.20;No.101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鹏娟;宁芳卫;张中冕;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结合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糖类抗原125(CA125)表达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宫颈癌手术患者,随访3年,根据有无复发分组,其中复发组22例、未复发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DCE-MRI定量参数及血清CXCL8、CA125水平,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及血清CXCL8、CA125水平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及脉管癌栓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K~(ep)、K~(trans)及血清CA125、CXCL8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ADC低于未复发组(P<0.05);K~(trans)、K~(ep)及血清CXCL8、CA125水平与肌层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呈正相关,ADC与肌层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呈负相关(P<0.05);K~(trans)、K~(ep)、ADC及血清CXCL8、CA125联合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AUC为0.937;CI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与实际情况符合率较高;DCA曲线显示,在0.5~0.8阈值区间内联合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具有明显正向净收益。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结合CXCL8、CA125表达对于宫颈癌术后复发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早期预测、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改善患者预后。
2025年04期 v.20;No.101 663-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方文丽;华晨;冯辉;贾星宇;王少雄;
目的 探究有创机械通气对脓毒症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患者7 d内REE水平,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根据是否合并休克、年龄、体重指数(BMI)进行分组,比较脓毒症组(n=47)、脓毒性休克组(n=33),青年组(n=18)、中年组(n=29)、老年组(n=33),消瘦组(n=9)、正常组(n=37)、超重组(n=34)组间REE水平的差异。根据患者REE水平均值不同,将>均值者作为高代谢组(n=42),≤均值者作为低代谢组(n=3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REE的相关因素。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患者日均REE水平低于脓毒症组(P<0.05);青年组日均REE水平最高,中年组次之,老年组最低(P<0.05);超重组日均REE水平最高,正常组次之,消瘦组最低(P<0.05);低代谢组年龄高于高代谢组(P<0.05),CRP、体温、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高代谢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体温及血红蛋白是RE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合并休克时REE水平更低,年龄、BMI与REE存在相关性,临床需监测CRP、体温及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患者REE状态。
2025年04期 v.20;No.101 669-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夏耀宗;李忠旬;郑绪香;曹秀;聂滨;
目的 分析宜宾地区不同年龄段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布及血液学指标特征。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9 389例地中海贫血筛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8岁组(604例)、18~50岁组(8 595例)和>50岁组(190例)。采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常见的突变缺失位点;收集血液学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常规指标特征。结果 经检测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比例为11.5%,其中α-地中海贫血的检出率为6.58%,主要基因型为--~(SEA)/αα和-α~(3.7)/αα;β-地中海贫血检出率为4.79%,以β17M/βN、β654M/βN为主;α合并β地中海贫血的检出率为0.13%。3个不同年龄段中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基因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相比,RBC、HGB、HCT、MCV、MCH、MCHC在α-和β-地中海贫血中的含量变化明显(P<0.001)。3个不同年龄段中,6个血常规指标含量在α-和β-地中海贫血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宜宾地区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携带率较高,不同年龄段具有特异性血液学特征,复合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液学异常程度较单基因型更明显,其临床表现更严重。
2025年04期 v.20;No.101 673-67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惠晶;刘锦华;马延玲;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及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产检的早孕女性35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情况,分为适宜组(n=91)、不足组(n=145)和缺乏组(n=121)。收集孕妇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使用单因素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不良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周户外运动时长、肉蛋海鲜奶等产品食用频率、睡眠障碍和焦虑情绪是妊娠早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维生素D水平与流产、早产等妊娠不良结局发生风险相关(P<0.05)。结论 每周户外运动时长、肉蛋海鲜奶等产品食用频率、睡眠障碍和焦虑情绪是妊娠早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2025年04期 v.20;No.101 678-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霞;莫云路;王涛;唐明希;刘秋蕊;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中Vimentin和Calretinin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及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雅安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1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术中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imentin和Calretinin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情况的关系,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探讨卵巢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卵巢癌组织中Vimentin和Calretinin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Vimentin和Calretinin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imentin与Calretinin表达呈正相关(P<0.05)。FIGO分期(Ⅲ~Ⅳ期)、肿瘤最大直径≥3.5 cm、Vimentin阳性表达和Calretinin阳性表达均为卵巢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Vimentin和Calretinin阳性表达与卵巢癌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 Vimentin和Calretinin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Vimentin和Calretinin阳性表达为卵巢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4期 v.20;No.101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万小勇;梁晓华;王钟晗;方榕;李光耀;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对克罗恩病(CD)患者肠黏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9月在南京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86例C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末次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炎症情况将其分为黏膜愈合组(n=26)、溃疡阴性组(n=12)和溃疡阳性组(n=48);其中41例患者完成2次结肠镜检查,根据结肠镜应答情况,将其分为黏膜应答组(n=20)和黏膜无应答组(n=21)。比较各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黏膜愈合组、溃疡阴性组、溃疡阳性组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溃疡阳性组高于黏膜愈合组(P<0.05)。黏膜应答组血清25(OH)D在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黏膜无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结肠镜下黏膜炎症活动程度无明显影响。
2025年04期 v.20;No.101 687-689+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吴彩凤;王斐;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居民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2011年基线调查和2015年随访调查的5 461例45~79岁的中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睡眠时间不同分为短睡眠时间组(<6 h/d,n=1 240)、对照组(6~<7 h/d,n=993)、中等睡眠时间组(7~<8 h/d,n=1 026)、较长睡眠时间组(8~<9 h/d,n=1 187)、长睡眠时间组(≥9 h/d,n=1 015)5组。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对高血压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通过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其对研究结果的修饰效应。结果 随访4年后,新发高血压1 262例(23.11%)。高血压发病风险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及腰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睡眠时间(≥9 h/d)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正相关(P<0.05)。结论 长睡眠时间可增加中老年居民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提示调整睡眠时长可作为高血压防控措施之一。
2025年04期 v.20;No.101 690-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瑞;岳磊于;文杨;余建英;赵艳;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衰弱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2-5月成都市3所医院30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应用口腔衰弱指数-8、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Fried衰弱表型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衰弱发现率为27.8%,患者的年龄、病程、认知功能、身体衰弱、口腔健康、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社会支持水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衰弱发现率较高,年龄大、病程长、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多、有认知功能障碍、身体衰弱、口腔健康情况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口腔衰弱的风险较高。
2025年04期 v.20;No.101 695-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